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微配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视频天象
作者:Sara Webb
翻译:余梦洋
校对:王忠伟
美工:关关
后台:朱宸宇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alert.com/is-3i-atlas-comet-an-alien-probe-these-are-the-signs-to-look-for
快速、庞大、古老——它是否也非天然?
7月1日,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高速天体正朝着太阳疾驰而来。这个被命名为3I/ATLAS的惊人太空来客,拥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属性:其轨道显示它来自太阳系之外。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三次发现真正的星际访客。而且,它非常奇特。
3I/ATLAS 打破多项记录
3I/ATLAS的飞行速度似乎达到了每小时24.5万公里,使其成为我们太阳系内有记录以来最快的天体。
它的个头也异常庞大。早期估算表明,该天体直径可能高达20公里。最后微配资,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可能比我们的太阳还要古老。
会是外星人吗?
通常,当我们在太空中发现某物时,第一反应会认为它是岩石或冰的团块。然而,3I/ATLAS的奇特性质让一些人推测,它可能完全是另一种东西。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阿维·勒布 (Avi Loeb) 及其同事上周将一篇题为《星际天体3I/ATLAS是外星技术吗?》的论文上传至arXiv 预印本服务器。(该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勒布(Loeb),一个在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中颇具争议的人物,此前曾提出,2017年发现的第一个已知星际天体1I/ʻOumuamua(奥陌陌),也可能是外星文明的飞行器。
除了其他一些异常现象外,勒布还指出,3I/ATLAS的轨道使其以极不寻常的距离接近金星、火星和木星,这可能表明其具有人为的外星起源。
我们自己也发射过“外星探测器”
关于外星探测器在宇宙中漫游的想法听起来或许匪夷所思,但人类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发射过自己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都已正式离开太阳系,“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也紧随其后。
因此,如果有外星文明存在,它们很可能也发射过自己的星际探测器,这个想法并非无稽之谈。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除非真有“小绿人”跳出来打招呼,否则我们究竟该如何判断3I/ATLAS或其他任何星际天体是否是一个外星探测器呢?
探测外星探测器入门指南
要判断某物是自然天体还是外星探测器,第一步当然是要发现它。我们在太阳系内观测到的大多数天体自身并不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它们,完全依赖于它们反射的太阳光。
通常,较大的天体反射的阳光更多,因此我们更容易观测到它们。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较大的彗星和小行星,尤其是在远离地球的地方。探测较小的天体则异常困难。目前,在远至太阳至木星的距离上,我们能够追踪到的天体最小尺寸约为十到二十米。
我们自己的“旅行者号”探测器(若包括其无线电天线)尺寸大约为十米。如果一个外星探测器的尺寸与之相仿,我们很可能要等到它进入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区域时,才有可能发现它。
如果我们真的发现了一个可疑目标,为了判断它是否真的是探测器,我们会寻找一些关键线索。
首先,鉴于自然起源的可能性最大,我们会寻找没有外星力量介入的证据。一个指向自然起源的线索可能是该天体像彗星一样喷发出气体“尾巴”。
然而,我们同时也会寻找外星起源的蛛丝马迹。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证据将是探测到来自该天体的任何形式的无线电波信号(假设作为通信手段)。当然,这需要探测器仍处于工作状态,而非完全报废。我们也可能寻找阳光照射探测器表面时产生的静电放电迹象。
另一个确凿的证据将是发现机动变轨或推进的迹象。一个活跃的探测器可能会尝试修正航向,或者调整天线角度以向其母星发送或接收信号。
而一个真正的“确凿证据”,将是该探测器以稳定的轨道接近地球。并非自夸,但地球确实是太阳系内最有趣的地方——我们拥有液态水、宜人的大气层、强大的磁场以及生命。任何具备决策能力的外星探测器,都很可能会想要近距离探测并收集我们这个有趣小行星的数据。
真相或许永难揭晓
然而,如果没有明确无疑的证据,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某些星际天体究竟是自然形成还是外星造物。
像3I/ATLAS这样的天体提醒着我们,宇宙广袤无垠、充满奇观、且惊喜不断。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找到自然的解释。但对那些最奇特的天体,值得我们投以更深的审视。
目前看来,3I/ATLAS很可能只是来自遥远星系的一位行踪诡速、古老且冰封的访客。但它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测试实例:让我们得以借此完善对宇宙的探索方式、观测手段及提问方法。
责任编辑:DAIKIN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Twelve Years of Kappa CygnidsImage Credit & Copyright: Petr Horálek, Josef Kujal, Tomáš Slovinský; Acknowledgement: Mahdi Zamani
谢谢阅读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